查看原文
其他

影像之外 | 什么是酷儿电影史(下)

2016-01-31 李二仕 深焦DeepFocus



什么是酷儿电影史(下)
影像之外



编者按——酷儿在哪里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高中的学妹向我介绍了她和她的朋友们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大概是关于中国青少年LGBT群体。不久后他们还成立了相关的联盟和公众号,希望能在高中生间普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去年12月,我在巴黎一家电影院观看《卡罗尔》的提前电影。全场座无虚席,观众间不乏中老年观众,甚至有不少头发花白、腿脚已不灵便的老人。

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2015年的一头一尾,让我觉得很像是对这个同志电影年的概括。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酷儿理论(queer theory)的逐渐成熟,一股叫做新酷儿电影(New Queer Cinema)独立电影潮流在美国兴起。这些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通常是公布了自己的性别和性取向的LGBTQ,他们一方面在反驳对于同性恋的恐惧与憎恶,另一方面也试图在银幕上塑造“积极的”、“政治正确”之外的酷儿形象。与此同时,主流好莱坞电影也在被这些独立电影所影响着,他们逐渐接受同性恋作为人类正常性向的一部分,主流社会也逐渐将同性恋当做同样配拥有尊严与尊重的少数群体来看待。


关于性别观和文化多元理论的讨论一直喋喋不休,当说到“谁到底有资格替谁讲故事”时,争论就变得更加针锋相对了。在众多酷儿电影中,有一个声音我一直难以忘记,那来自一位黑人同性恋女人的声音。她叫谢丽尔•邓耶(CherylDunye),1996年,站住来代表她自己,以一部仿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寻找西瓜女》(The Watermelon Woman)将这些争论化解为了幽默、自嘲和讽刺。这部电影也是她自编、自导、自演的长篇处女座。


谢丽尔在片中依旧叫谢丽尔,是一位25岁的电影爱好者,她在费城一家音像店做店员,和她一起工作的还有她那位有点儿尖酸刻薄的同性恋好友Tamara。一天晚上她们在一起看一部30年代的专为黑人观众制作的叫做《种植园记忆》的电影,片中一位被称呼为“西瓜女”的保姆引起了谢丽尔的兴趣。


谢丽尔跑到图书馆查阅了各种相关档案,最终发现这位西瓜女的扮演者叫Fae Richard,一位曾住在费城的夜店歌手,同时也是发掘她的同性恋导演Martha Page的情人。直到影片结尾,谢丽尔才将关于Fae自1922年起生活的碎片拼接到了一起。当谢丽尔试图在图书馆找到Fae的资料时,她的个人感情生活似乎也与Fae形成了微妙的平行:她与光临音像店的一位白人同性恋顾客有了一段短暂而狂热的爱恋。


这部电影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游走在严肃的理智的的调查与直白的嘲弄之间。谢丽尔对着镜头的自娱自乐无疑证明了她的才华和开放的心理。通过一种既是解构式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手法,这部电影试图去审视“身份”问题在美国当代社会是如何被种族、性别和性取向所塑造的,它鼓励观众去思考自己的身份,和它不稳定的、复杂的、甚至矛盾的本质。电影中,幽默感与政治并存,或者说,它是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讨论政治。


三年前,Netflix制作的《女子监狱》(Orange is the New Black) 风靡网络,《阿黛尔的生活》拿下金棕榈。2015年的《卡罗尔》、《桑格莉之夏》、《丹麦女孩》、《来自远方》等影片同时在票房、电影节和电影奖项获得成功。而至今,寻找西瓜女的旅程仅仅开始了二十年而已。


上周,在《什么是酷儿电影史》的前半部分中,作者本肖夫对性欲和酷儿电影做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和定义。今天,我们带来了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以《海德威格和愤怒英寸乐队》这部电影为例,分析了它作为一部酷儿电影的“要素”。最后,作者回顾了美国的酷儿电影史,指出了大部分电影中对酷儿形象俗套、模式化的表现手法,同时他也期待着, 银幕上的酷儿形象和酷儿文化在21世纪究竟会何去何从。


今天的两篇影评都是在讨论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新女友》(Une nouvelle amie, 2014)。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犯罪短篇小说,同时集合了同性、剧情等元素。之所以将这两篇影评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分析《新女友》角度截然不同。正如本肖夫强调的,性别非二元对立,性欲存在多种可能,Peter Cat从酷儿理论出发,探讨欧容导演如何借助悬疑的外壳来消除不同性别、性向群体间的偏见以及差异。然而,与之相反的是,merleau的影评《新女友:不可能的性关系》则以拉康性差公式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了原著小说与电影结尾不同的处理方式,merleau将这部电影视为欧容一次落入俗套、缺乏勇气的失败尝试。这两篇影评间的对比和反差正说明了酷儿理论,或者说是性别理论,的模糊性和不完善,也正因如此,它才值得被关注、被探讨。


再次借用Jose Esteban Munoz的一段话来为这次的酷儿专题作结——


酷儿尚未来到。酷儿是一种理想。换句话说,我们尚未达到酷儿。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触及酷儿,但我们能感受到它,它是地平线上温暖的光芒,充满无限潜能。


(文| 徐佳含 巴黎)

什么是酷儿电影史(下)


文 | 哈里•M•本肖夫西恩•格里菲恩 

翻译 | 李二仕

编辑  | Kerin(北京)

原载于《世界电影》

译者李二仕老师


影像之外 | 什么是酷儿电影史 上


一部标准的酷儿电影:

《海德威格和愤怒英寸乐队》


即使按照提出的所有酷儿电影的分类标准来划分,《海德威格和愤怒英寸乐队》(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2001)都可以算得上是一部酷儿电影,尽管电影中的角色没有一个人直接宣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该片融合了多种类型,从而形成风格杂糅的特点——一部分是音乐片,一部分是演唱会电影,部分是(虚构化了的)传记片,所有这些风格和类型都对性、毒品、摇滚乐、全球政治、创业神话、以及个人身份政治说展开了讽刺性评论。


影片集中表现了一位朋克摇滚乐手,他完美地创造出了一个性别和身份处于游移不确定状态的人,名叫海德威格。这个人试图找回被别人冒名顶替从而夺走的音乐明星地位,而这个冒名顶替者是一位更为成功(而且更为传统的)的摇滚明星。


影片通过几个音乐的段落,讲述了海德威格现时在柏林东区出生,这个小男孩起初名叫汉瑟尔,然后他实施了一次改变性别的手术,目的是为了嫁给一位名叫卢瑟的美国大兵,这样他就可以从冷战的铁幕中逃离出来。然而,这次变性手术“搞砸了”,汉瑟尔——现在名叫海德威格——遗留下了一点“垮部残痕”,也就是影片名称所谓的“愤怒英寸”。(另外,海德威格的伴奏乐队也是以“愤怒英寸”这个名号而著称的。)来到美国之后,海德威格遭到卢瑟的抛弃。随后,海德威格同一位名叫汤米·斯派克的十几岁男孩成了朋友。这个人因为演唱海德威格的歌曲,而且得到了海德威格的指导摇身一变而成为著名的摇滚歌星,并且改名为汤米·灵知。接下来,汤米为了保持一种较少酷儿怪异特征的明星身份,他开始疏远海德威格。该片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讲述海德威格如何试图重新联系上汤米——为的是重新获得被汤米剽窃去的他/她的名望和身份,从而让重新找回“完备的”自我。

《海德威格和愤怒英寸乐队》剧照


海德威格和愤怒英寸乐队最初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在纽约,以一系列易装秀的面目登场演出,其中的创办人兼主演约翰·卡梅隆·米歇尔为海德威格这个人物作了一些意念设计。后来这些演出配上了斯蒂芬·特拉斯科的音乐兼填词创作,从而进入了百老汇外围地区的演出。这样的演出很快成为了评论界的热点和时尚讨论的现象。由此改编的电影版仍是由米歇尔主演并导演的,制片方是由在1990年代独立的酷儿电影浪潮当中制作了很多相关作品的克里斯蒂·瓦琴的“杀手电影公司”(Killer Films)担任。


影片主要依据舞台剧最初的想法扩展开来,表现海德威格在一场音乐会中扮演角色,为此他/她经历了一次感情爆炸式的情感垮塌危机。影片在叙事场景展开的同时结合了音乐、歌曲和一些纪实的片断,另外还有动画场景和观众跟着一起的合唱(“跟随那跃动的假发!”)。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法,影片既吸收同时也颠覆了好莱坞传统形式和内容的某些概念,由此形成的风格上的特征非常符合大多数酷儿电影制作的特点。

《海德威格和愤怒英寸乐队》剧照


《海德威格与愤怒英寸乐队》奠定了酷儿理论的一个核心命题:那就是欲望和身份——无论是种族的还是性别上的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不是什么静态的、固定的、蕴含特定本质的东西,而是一种流动游移变化的状态,并且是由一系列的扮演组成。


影片本身就是由一组接一组的表演构成,海德威格的着装和行为——更不要提他/她的性别和身份——一直是处于流动变化之中。歌曲“盒子里的假发”颂扬了海德威格假头套转变人身份的力量:他可以是“中西部午夜的应召皇后小姐”,也可以是“1963蜂窝小姐”,或者还可以是“电视上的法拉·弗谢特小姐”。(影片在表现这段音乐场景的时候,海德威格建在拖车上移动的家变成了一个舞台。)海德威格的身份变得模糊不清,溶入了“周五男人”伊扎克和她的门生汤米的某些特征。为了进一步强化酷儿欲望和身份的游戏感,伊扎克这个男性角色是由女演员米拉姆·肖饰演(在舞台剧版本的演出当中,米歇尔兼饰海德威格与汤米两个角色)。


影片的最后,海德威格把他/她的假发扔给了伊扎克——这个女人饰演的男性角色现在要演一个女人——并且在接下来遇见了汤米,这个场景可以堪称音乐的典范。汤米意识到了自己从海德威格那里拿走的东西,而海德威格开始意识到她/他已经是很完整的了,不需要再去找寻自己迷失的另一半。影片最后一个画面是赤身裸体的海德威格——或者说是汤米?或者说是米歇尔?——直接从镜头前走开,从而进入一个充满各种可能的新世界。

《海德威格和愤怒英寸乐队》剧照


有关社会性别和生理身份的另类模式非常生动地在《爱的根源》这首歌里得到了体现,根据柏拉图《会饮篇》(Symposium)的观点,这首歌唱出了对人类性欲的神话解释。在这首歌当中,海德威格描述了人类是怎样由最初的四条腿、四条胳膊和两个头的生物组成,其中包含了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或者是一男一女“背靠背粘合在一起”。


随着这首歌在叙事上的发展,众神对这种合成的人类感到生气,于是决定通过将他们彼此对半分开来当作惩罚,由此既创造出了同性恋和异性恋爱情,而“孤单的两腿生命”极力想找回完整的自我——有的时候是短时间内通过做爱的行为来实现。这首带有叙事意味的歌曲在电影中是通过一段动画的形式来表现的,其中展现了男人和女人们、众神和人类们、恐龙和蜥蜴群天然无缝地相互转化,变来变去。


该片通过动画的方式来把这段过程视觉化了,从而突出了我们过去在描述人类性欲和身份时候的各种标签和分类之间的这种酷儿联系。正如海德威格在另外一首歌所指出的,种种这样的分类,“桥和墙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没有我在中间,宝贝,你将什么也不是。”

《海德威格和愤怒英寸乐队》剧照


影片《海德威格与愤怒英寸乐队》因为滑稽和警醒兼备,神思与反讽并重,从而在批评界大受欢迎并且获得了许多赞誉和奖项。但是《海德威格与愤怒英寸乐队》在美国的发行受到了限制,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范围内的独立艺术性院线上映。


与其他许多酷儿电影一样,依靠DVD发行,才得以在一些边远的城市中观看该片。这部电影属于边缘化的制作,因为它是在主流美国电影工业好莱坞体制之外制作出来的。本书余下来的部分将会充分展示,好莱坞对酷儿内容和酷儿风格的电影的态度经常是缄口不言。即使到了21世纪的开端,好莱坞仍旧坚持着异性恋中心主义的话语立场。

《海德威格和愤怒英寸乐队》剧照


酷儿电影史

《阿黛尔的生活》剧照


维托·拉索1981年初版,1987年修订版的《胶片密柜——电影中的同性恋》一书,向我们充分揭示了在整个的美国电影史(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中,好莱坞的电影是如何再现同性恋的。拉索以300多页的篇幅,按照编年史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好莱坞电影面对美国人所创造并展现的同性恋形象。


总体来说,这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好莱坞电影中的男同性恋经常被表现为阴柔脂粉气的俗套化类型,悲剧性的神经疾病患者,甚至是犯罪的精神病患者。(1995年同性恋电影人罗伯特·埃普斯坦和杰弗雷·弗雷德曼整理出很多电影中的同性恋形象,并且增加了最新拍摄的电影人采访片断,由此把《胶片密柜》一书变成了一部纪录片。)《胶片密柜——电影中的同性恋》一书尽管涉及了丰富的细节,但是它没有真正对性欲和身份的问题产生过质疑,也没有就电影如何得以将这些概念和观点传达给观众进行过论证调查。不像对种族、年龄、社会身份或者残疾等可以进行某种社会性分类,性倾向几乎没有(有也是很少)身体上的标志,属于视觉媒体的电影难以明确利用。


维托·拉索1987年修订版的《胶片密柜——电影中的同性恋》封面


但是,好莱坞的电影人转而求助于潜在隐含的意味,以此来间接暗示某个人物是酷儿。本书接下来的章节会更为详细地阐明,这样一些潜在隐含的意义通常都是依赖于俗套化的表现手法来转换传统观念对性欲和身份的看法和期待。


电影的俗套化手法可以通过很多微妙的方式来运用。酷儿性可以用对话(比如描述一个男性角色喜欢花)或者是说话方式(比如说话时咬着舌头,傻笑,或者是轻敲手腕什么的)加以暗示。有时候,可以给酷儿角色取一些酷儿化的名字。喜剧演员厄列·科瓦克所饰演的著名诗人的名字叫柏西·德弗托恩西尔斯,只要他一开含糊不清地吟诵他的诗歌,就等于向观众宣示了自己的酷儿身份。同样的,一位名叫乔治或者弗兰克的女人差不多也在表明酷儿性。如果男性角色穿着镶褶边的服装,有明显的化妆痕迹,或者是特别剪了个什么发型,由此一来,服装、化妆以及发型设计也能显示酷儿身份。与此相反,女同性恋者为了保持自己这种性别转化的身份,通常简化穿着,减少化妆,也不刻意去做头发。在很多电影中,她们拒绝传统的对女性阴柔琐碎的审美要求,反而转向普通灰色穿着、大号码的鞋、短头发或者后掠式发型所显示的简单和粗糙。

女性俗套化设计


此外,酷儿们也可以通过他们身边的物件——就是一些可以界定他们性向的道具——来加以表现:比如一个女人拿着垒球棒,或者一个男人拿着爱不释手的拐杖。为了使得电影中的相应场景同“真实”世界保持一致,有的相关物件真的是从现实的酷儿文化当中吸收过来的——比如绿色的康乃馨、红色的领带以及紫颜色,这些都是早年真正的酷儿们用来标示自己身份的标志和暗号。甚至音乐也可以用来提示某个人不是完全的异性恋者。


在影片《马耳他之鹰》(1941)中,当银幕上出现了一个阴柔脂粉气且过分讲究衣饰的男子时,观众听到的是滑稽的、而且声调十分阴柔软绵的音乐。同样,最近几十年来,如果把一个男性形象同雪儿或者麦当娜的音乐配置在一起,或者把一个女性角色同女性主义的民歌手或者某位另类的摇滚歌手的音乐并置,这些都有可能是在暗示同性恋倾向。

《马耳他之鹰 》The Maltese Falcon (1941) 


俗套化的银幕形象,就像其他所有的文化形象,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发展。经典好莱坞时期的阴柔脂粉气的男人形象,到了20世纪50年代,就演化成了“忧郁青年”形象。


经典好莱坞时期的酷儿女人们过去的面貌经常是处女姑妈或者是监狱的女看守,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她们往往被表现为吸血鬼,这种比喻的手法等于把同性恋的爱意和感情转变成了残忍恐怖的东西。进入21世纪,形形色色的酷儿人群和酷儿“面貌”使得大众媒体更难找到俗套化的典型表现手法,但是那些旧式的俗套化手段依然可以看到。


举例说,《异性恋男人的酷儿眼光》(Queer Eyes for the Straight Guy)被提升为同性—异性恋关系的某种重大突破,但是实际上,这种把同性恋男人塑造成服装设计师、室内装修设计师或者是发型设计师的手法,只不过是对很早以前就有的俗套化典型形象成功地重新加以包装利用而已。

Queer Eyes for the Straight Guy



本书调研了美国酷儿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考察了酷儿角色、酷儿作者、酷儿观众和酷儿形式——连同它们互相之前的联系,以及这些方面同相关的同性恋社会史、文化史以及政治史之间的关系。


另外,本书还审视了好莱坞的电影、实验电影、剥削/性剥削电影、邪典电影、纪录片,以及一些音像制品和电视电影,广泛收集并探讨了允许酷儿形象产生并且流通传播的社会以及工业环境和条件。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美国酷儿电影的历史,它实际就是一本历史书。它不仅容纳了对酷儿电影历史的考察,同时也涵盖了一些最新的电影,以及我们对于过去的老电影的最新评价。


本书理论的一个基本设想是,所有的电影影像都是政治的。正如理查德·戴尔对此的评论:“社会群体在文化方面是如何得到表达再现的,他们这些人在实际生活里的遭遇就有一部分或者有这么一群人是这样的……贫穷、侵扰、自我憎恨以及歧视(在住房、工作、教育等等的机会方面)都会因为这样的表达再现而支撑构建起来,形成某种制度和体统。”

纵观整个20世纪,酷儿们都在努力挣扎着让自己无论是在真实生活还是在大众媒体中或被看到或被听到。酷儿们的奋斗抗争史指出了我们到过什么地方,也说明了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并且还揭示了美国酷儿文化将来的路程。




- FIN -


近期热门文章精选
一个大写的“癌”:2016年奥斯卡奖提名名单!

年度策划 | 为什么《电影手册》选择了这十部电影?

2015年奥斯卡钦点了这九部最佳外语片

2016年《电影手册》最期待片单

电影手册 × 米古尔·戈麦斯《一千零一夜》:电影的主角是集体!

香特尔·阿克曼: 我们需要女性的戈达尔吗?

视与听 × 《卡罗尔》导演托德·海因斯:每一个坠入爱河的人都在创造自己的语言

片单 | 持摄像机的女人:被影史遗忘的女性导演(终)
资源 | 《卡罗尔》:世上有太多种凝视,直到她看见她

小津的“无”调度

2015同志电影年度报告:从爱森斯坦到卡罗尔……

片单 | 2015最让人欲罢不能的15部电影

再谈《卡罗尔》:当你生命中的天使降临

榜单 | 2015年度观影十佳——同志亦凡人篇



回复下列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真实 | 多兰 | PTA | 鹿特丹 | 大岛渚 | 醉生梦死 | 科恩兄弟 | 福茂 | 卡罗尔 | 戛纳2015 | 聂隐娘 | 日本戛纳 | 贾樟柯 | 黑泽清 | 爱在孔敬 | 维多利亚 | FIRST | 内陆惊魂 | 威尔斯 | 侠女 | 爱森斯坦 | 戛纳经典 | 朱天文 | 威尼斯 | 新现实主义 | 女性导演 | 李睿珺 | 里昂 | 银河映像 | 火星救援 | 盖里奇 | 间谍之桥 | 猩红山峰 | 如父如子 | 山河故人 | 年轻气盛 | 柏林 | 威尼斯 | 岸边之旅 | 然后呢告诉我 | 大圣归来 | 心迷宫 | 四百击 | 野马 | 风柜来的人 | 诡奇电影 | 阿萨亚斯 | 超体 | 韩国同志 | 张震 | 小飞侠 | 回到未来 | 洛迦诺 | 残酷青春 | 库布里克 | 安东尼奥尼| 罗西 | 奥斯卡外语片 | 艾米 | 胶片 | 饥饿游戏 | 陈冠希 | 思悼 | 建筑 | 外语片 | 阿克曼 | 一千零一夜 | 师父 | 龙虾 | 手册十佳 | 海因斯 | 星战 | 奥斯卡 | 处女作 | 1917 | 卢浮宫 | 柏林 | 纽约客 | 酷儿 | 地下香

— 期待你的加入 —巴黎;里昂;勒阿弗尔;枫丹白露;伦敦;斯特林;罗马;马德里;纽约;西雅图;洛杉矶;波士顿;纽黑文;多伦多;惠灵顿;新加坡;札幌;台北;新北;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成都;重庆;厦门;杭州;桂林……
「深焦」(Deep Focus)是一份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迷影手册,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 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无论您是见解独特的批评家,还是精通外语的翻译家,亦或是推广维护平台的公关好手,「深焦」都欢迎您的加入,一起雕铸最好的光影文字。我们也会竭诚把您的劳动成果推荐给华语媒体!进一步交流,请在此微信公众号 deep_focus直接留言。
感谢您能耐心读完全文,或许你喜欢我们的推送,却没有闲钱打赏,不妨顺手点击屏幕末端的广告↯↯↯↯。【深焦】所获得每一笔收入,都将回馈给作者、编辑,并用于策划更好内容和活动。每一篇【深焦】的优质内容,都是作者、译者和编辑的无偿劳动,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才使大家走到一起,而这份热爱也理应收获精神以及物质上的体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